每年的四五月,厦门进入湿度高,雨水多的天气模式,高温多雨易使玉米和小麦等谷类作物霉变,产生毒素。厦门市疾控专家提醒市民,人和动物误食该毒素污染的食品后若出现厌食、呕吐、腹泻、发烧、反应迟钝等急性症状,极可能是呕吐毒素中毒。
近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接诊了一对因为喝了一碗陈米粥导致呕吐毒素中毒的夫妇。
“呕吐毒素”不怕高温
126℃下加热90分钟仍有毒性
市疾控专家介绍,食物中毒发生在春夏季,尤其是春夏之交和夏季,又以呕吐毒素食物中毒多见,与我国多以谷物为主食的饮食结构有关。呕吐毒素又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因为该种物质可以引起猪产生呕吐症状,故而命名为呕吐毒素。呕吐毒素是食品中常见的真菌毒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中国、日本、美国、前苏联、南非等均有发现,主要污染大麦、小麦、玉米和燕麦等谷类作物,也污染粮食制品。人畜食用后可在体内蓄积,具有较强的细胞毒素及免疫抑制性质,欧盟分类标准将其定为三级致癌物。由于中国传统饮食习惯中粮谷比例大大高于西方,使得呕吐毒素的危害更为突出。
呕吐毒素不仅可以刺激胃肠道神经,导致呕吐,还可以破坏肝细胞线粒体,导致肝细胞中毒。最厉害的是这种毒素不怕高温,在126℃下加热90分钟,毒素都不会被破坏,照样发挥它的毒性。所以,含有毒素的食品即使高温加热仍可以引起人类中毒。
引起呕吐型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是米饭及其制品(80%以上),如:米饭、炒饭、稀饭、米糕、米粉皮、米线等;凉面、豆腐也可以引发。
选购谷物制品
应多更换品牌和产地
根据厦门市疾控中心连续几年的食品污染物监测数据,厦门市售小麦粉和玉米粉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呕吐毒素污染,小麦粉的检出率高达89.9%,玉米粉为5.5%,总合格率为94.7%。其中,玉米粉样本均未超过国家限量标准(GB 2761—2011小麦和玉米粉中呕吐毒素的限值为1000μg/kg),少数小麦粉存在超标现象,最高检出呕吐毒素含量为1521μg/kg。就监测数据分析,小麦粉和玉米粉总体上处于安全水平。
针对目前的梅雨季节,疾控专家提醒市民,应妥善保存好家中的谷物类食品,也不必谈“毒”色变,因为只有一次性食用大量被呕吐毒素污染的食物才会引起急性中毒。此外,在选购谷物类食品时,应尽量选择定性包装产品,开封后尽快食用,日常生活中也需多注意食品摄入的多样化,可以大米、小麦、玉米等多种主食轮流食用;在选购谷物制品时,应注意更换不同品牌及不同产地的产品,以降低呕吐毒素在体内长期累积的风险。
一旦在进食后出现恶心、剧烈呕吐或腹泻症状,一定要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发生群体事件要即时报告,便于卫生部门尽快对食物进行检测,找出中毒食品,以免事件扩大。